日本天皇家族为什么能够延续千年

日本天皇家族为什么能够延续千年

他们先后生下8个儿子,也就是四国、九州、本州等8个岛屿,总称“大八洲国”。伊耶那美生完8子,坐起身时,又生6岛。接着,她又创造了岛国的山川草木。

既然创造了日本列岛,为什么不再生一个天下之主呢?于是,伊耶兄妹又生出了“日神”,即“天照大神”,她一出生就光芒四射。二神很高兴,将她送到天上。后来,天照大神派孙子带着3件神器统治下界。他死后,后代彦火火出见尊统一日本列岛,公元前660年登基,成为大和民族的最高统治者,被尊奉为神武天皇,也是“开国之神”。那3件神器从此成为历代天皇标榜正统的“三大神器”。

7世纪初,“天皇”的称号正式出现了。提出这一称号的是日本第一位女皇、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。推古天皇592年登基,628年去世。一般认为,这是有日本信史可查的最早的天皇。她在位期间,中国建立起统一的隋朝;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强大起来,占据汉江、洛东江流域。周边形势的变化引起了推古天皇和她的侄子、摄政王圣德太子的注意。他们也试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,开始了一系列改革,树立天皇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观念,还重视中日邦交,向中国派遣留学生。

不过,他们不愿再臣服于中国。公元608年,推古王朝在给隋朝的国书中,首称“东天皇敬白西皇帝”,即推古女王称自己为“天皇”,称隋炀帝为“皇帝”。这是日本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“天皇”称号,意在挑战华夷秩序,与隋朝平起平坐。

清除了苏我氏后,皇极天皇打算让位给儿子中大兄皇子。但中大兄皇子为避闲言,不受皇位,由舅舅轻皇子即位,这就是孝德天皇。

孝德天皇上台伊始,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,辅佐政事。他还仿照唐代官制,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,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,中臣镰足为内大臣,又任命从唐朝留学回国的僧旻、高向玄理为国博士,组成了改革的智囊班底。

651年,孝德天皇改年号为白雉,第二年又将政治中心从奈良县的飞鸟移至难波(今大阪)。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摆脱中大兄皇子。当时,新政不断受到贵族和旧势力的抵制。中大兄皇子既是为了控制残余的守旧势力,也是为了个人的权柄,要求孝德天皇迁都回飞鸟。孝德天皇不肯接受。653年,中大兄皇子毅然率领皇室贵族和朝廷大臣返回飞鸟,大半臣子也随他而去。孝德天皇独自留在难波,成了“孤家寡人”,第二年就在抑郁之中去世。

大化改新没能让天皇家族地位永固。中大兄皇子登基后,赐给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一个姓氏:藤原。此后,藤原氏长期受天皇赏赐,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,于9世纪下半期建立起摄关政治,开始独揽朝政。

11世纪中叶以后,藤原氏的专权日渐受到皇室和官僚的反对。1086年,白河天皇为抵制藤原氏,让位给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,成为太上天皇。他在自己的住处建立“院厅”,任命官吏,挑选武士保卫太上天皇和院厅,国政事务都归院厅处理,“院政”由此诞生。

在各方反对藤原氏的时候,新兴武士阶层登上历史舞台。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,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团的力量。源氏武士团是成长最快、最强的武士团之一。1192年,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,与朝廷相并立,形成了双重政权结构。

源赖朝去世后,幕府实权落入他的妻子北条氏家中,他们与皇室的矛盾日趋尖锐。1221年,矛盾终于激化,京都的皇室和贵族发动了声讨幕府的“承久之乱”。当年5月15日,皇室向全国发令讨伐幕府。得到消息的幕府立即进行反击总动员,“军中只闻将军之令,不闻天子之诏”,迅速集结19万大军,由北条时房、北条泰时率领,兵分三路进军京都。发兵的同时,北条义时还写信给后鸟羽太上天皇说:“今派19万大军,请见情迎战。若仍感不足,我将亲率20万大军赴京都。”此时,皇室的兵力只有1.7万骑。6月5日至6日,两军在杭濑川相遇,皇室军不战而溃,幕府军进入京都。后鸟羽太上天皇大惊失色,投降时推卸责任说:“此次事件并非是自己策划,而是谋臣的计划。”

13世纪下半叶,为争夺皇位,皇室分裂成两个系统。以后嵯峨天皇的长子后深草天皇为首的,称持明院系统;以次子龟山天皇为首的,称大觉寺系统。两派争相讨好幕府,以求获得支持。

16世纪后半叶,两个声名赫赫的大名——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为了利用天皇压服其他大名,对天皇和皇室都表现得非常尊重。可怜的天皇对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的“尊皇”行动受宠若惊。正亲町天皇竟然称颂织田信长是“大宏量”“大广智”“大无欲”“大慈悲”。

在德川家族的江户幕府统治下,天皇的自尊和权威丧失殆尽,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历史的最低谷。能够延续其血统,不被彻底推翻,已是天皇家族的万幸。就在这历史的谷底,日本迎来明治天皇,开始了现代化里程。